疫情以来, 我们看到了太多“网课”背后的众生象,有苦、有乐、有愁、也有感动。
可疫情下一帮孩子,自始至终令人深感敬意。
疫情于他们而言,只不过是转移了学习地,其他一切如常。
没有人逼,全凭自觉;没有抱怨,只争朝夕。
突然想起一句广为流传的戏谑话:
“不怕同学是学霸,就怕学霸过长假。”
遥遥无期的长假,惰性最容易无边滋长。
然而,在你放纵的时候,自律的人却始终埋头努力。
一个向前跑,一个往后退,彼此差距越来越大。
一个人,若把惰性对抗成了习惯,也便离成功不远了。
无数事实证明:
不论过去还是现在,世界狠狠奖励的,永远都是那些自律的孩子!
一场疫情,犹如给所有人的出行按下了暂停键。
可人生没有暂停键,一时的放纵,拉开的或是一生差距。
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机会只为自律的人开道。
每次放假我都特别高兴,不是因为可以轻松和玩耍了。
而是,终于可以拥有一大段偷偷努力的时间了。
成就一个学霸,给他一个长假期就够了。
而毁掉一个孩子,只需要让他放纵地度过长假。
今天的一步之差,也许就会成为明天的天壤之别。
清华大学校史馆曾经推出过一个别出心裁的展览,叫做“清华大学优良学风档案史料展”。
展品都是清华毕业生和在校生的笔记、作业和计划。
其中有一个本科生的笔记,一经曝光,瞬间冲上热搜,那密密麻麻的日程计划,令人叹为观止。
工整的字迹下,每个格子里记录的都是满满的学习任务。
上午两节课,下午四节课,除了午休,几乎一心扑在学习上。
连晚上9点到凌晨1点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这还不够,除了完成每天固定的课程。
还有每周两次的讲座充电,社会工作、体育锻炼,什么都不落下。
有人惊呼:学霸果然是学霸,终于知道差距在哪了。
看得到的是计划表,看不到的却是汗水和勤劳,以及那份深入骨髓的自律和行动力。
赫胥黎曾说:“谁对时间越吝啬,时间对谁越慷慨。要时间不辜负你,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。”
很多时候,不是优秀才自律,而是自律了,才会变得优秀。
很多时候,其实你与学霸,只隔了一个 “自律”。
西奥多·罗斯福有一句经典名言:
有一种品质,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。
这个品质不是天资,不是教育,也不是智商,而是自律。
自律,令人提升;自律,也会逆转人生。
生活一开场就将她推入泥潭。
酗酒吸毒的父母,精神分裂症的母亲,千疮百孔的家庭带给她最多的是慌乱流浪的岁月。
母亲去世两个月后,莉丝终于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清醒的认识:
她要读书,改变命运,爬出泥潭般的生存环境。
莉丝用真诚感动了高中录取老师,她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,从此开始了漫漫的求学路。
为了赶上这么多年落下的学习进度,2年学完4年高中课程成为莉丝的学习目标。
而兑现方式,就是拼命努力。
一边打工一边学习,刷碗的间隙还不忘看贴在墙上的练习。
身无居所,一趟单程70分钟的地铁成为莉丝的家,也是她的自习室。
一个晚上来回4趟,天亮了,也便能够早一点到校......
但莉丝做到了,她靠着强大的自律力,最终以每门课程平均95分的好成绩提前毕业。
并且,她努力申请到了纽约时报的全额奖学金,迈着自信的脚步走进了哈佛的学堂。
影片中,还有一个角色与莉丝形成鲜明对比,她是莉丝的朋友克瑞斯。
她们拥有相似的家庭背景,却有截然不同的人生,只因克瑞斯拒绝上学。
18岁那天,克瑞斯被从收容所赶了出去,她的生活依然深陷泥潭。
自律赢得了成绩,自律更赢得了成功人生。
事实上,影片来自真实事件改编,片中的女主原型是一个叫莉丝·默里的女孩。
她后来被评为“美国当代杰出年轻女性”,受到总统克林顿接见。
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特为她颁发过“无所畏惧奖”。
莉丝的逆袭犹如《哈佛图书馆二十条训言》里其中一条说的那样:
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成功,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。
真正的自律,不仅是在面对生活时的自控,更是一个人骨子里永不言败的精神自律。
也许过程会比较痛苦,可当你穿过布满荆棘的路就会发现,你活成别人眼中的“奇迹”!
“其实,我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,只不过坚持做了一件事。”
是的,我们都是普通人。
其实,再大的事业都是从坚持一件小事开始。
不要再抱怨为什么别人可以成功,自己却不行?
并不是你不如人,而是在别人默默努力的时候,你却选择了半路放弃。
好比那幅著名的漫画,一样的工具,一样的起点,成功挖到钻石的那个人,只因为他坚持不放弃。
还有人说,这个世界最可怕的是,那些优秀而勤奋的人,还总觉得对自己下手“不够狠”。
人生没有捷径,唯靠自己前行。
孩子,在要放弃的时候,请再咬牙坚持一下。
也许就差一点点,你就能触手成功。